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譯文
右,臣伏以今年以來,京畿諸縣,夏逢亢旱,秋又早霜,田種所收,十不存一。陛下恩逾慈母,仁過春陽,租賦之間,例皆蠲免。所徵至少,所放至多。上恩雖宏,下困猶甚。至聞有棄子逐妻,以求口食,坼屋伐樹,以納稅錢,寒餒道涂,斃踣溝壑。有者,皆已輸納;無者,徒被追徵。臣愚以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。陛下之所未知者也。
右題,臣俯首,今年以來,京師周邊各縣,夏天碰到了大旱災,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凍,地里的收成,連原來的十分之一都沒有。陛下您的恩德超過對孩子慈愛的母親,仁慈之心就連春天的陽光都趕不上,賦稅和田租,按照以前的慣例統統免除掉了。雖然陛下您徵收的田租少了,但普通官員施加給百姓的壓力卻更多,雖然陛下您慈愛寬宏,普通百姓卻更加困苦。甚至聽到有人扔掉孩子趕走妻子,就為了能吃上一口飯;拆掉房子砍伐樹木,來湊夠納稅的錢,大街上滿處都是饑餓寒冷的人,許多人餓死在了路邊的溝里。有錢人家有能力都已經納了稅,而窮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壓榨。我愚蠢地認為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大臣們沒有上奏,所以陛下您有所不知。
臣竊見陛下憐念黎元,同于赤子。至或犯法當戮,猶且寬而宥之,況此無辜之人,豈有知而不救?又京師者,四方之腹心,國家之根本,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。今瑞雪頻降,來年必豐。急之,則得少而人傷;緩之,則事存而利遠。伏乞特敕京兆府,應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內徵未得者,并且停徵,容至來年蠶麥,庶得少有存立。
我私下認為皇上您愛惜自己的百姓,就像愛護嬰兒一樣,就連有人犯法應該被處死,您還饒恕了他,更何況這些無辜的百姓,您如果知道了他們的處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們呢?再說京城是國家的心臟,一個國家根本所在,這里的老百姓應該受到更多的照顧。如今瑞雪連續降下,明年一定是豐年,如果逼迫百姓強徵賦稅不但不能多收稅,還會傷害到百姓的積極性,而緩徵賦稅就會給百姓留下馀地因而能維持國家的長遠利益。我萬分懇請陛下您能頒下告示給京兆府,今年應徵錢糧賦稅而沒有徵收的,前去徵收但還沒有繳納的,今年全部停止徵收,等到明年蠶絲、麥子收獲以后,老百姓收獲完畢還有節馀的時候再徵收。
臣至陋至愚,無所知識,受恩思效,有見輒言,無任懇款慚懼之至,謹錄奏聞。謹奏。
我這個人愚昧淺薄,沒什么眼光見識,因為感受皇恩浩大,想要報答陛下,有了點想法就趕緊說了出來,言辭懇切甚至恐懼到了極點。微臣這里恭謹地寫下奏狀呈遞給皇上您,謹奏。
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賞析
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》這篇文章,集中反映了韓愈的思想、精神和情操。
首先,文章充分展示了韓愈憂國憂民、精忠報國的精神。他認為京畿地區乃“四方之腹地,國家之根本,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?!边@是鞏固國家政權,治國安邦的需要,因此“有見輒言”,在“群臣之所未言,陛下之所未知”的情況下,不顧個人安危,而上書直言災情的真相。
其次,文章充分體現了韓愈“以民...
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作品信息
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創作背景
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》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(803年)冬,時韓愈三十六歲,在京任監察御史。韓愈到御史臺后,正好遇到朝野關注的兩件大事:一是當時由宦官把持的“宮市”和“五坊小兒”之害,再次激起京城百姓的憤怒和反對。第二件事是韓愈擢遷監察御史之際,恰值關中遭受嚴重旱災。然而,京兆尹李實為邀功取寵,一面欺瞞朝廷,一面橫征暴斂,使災情愈演愈烈。韓愈見此,憂心如焚,決心上書朝廷,為民請命,以減緩稅賦。他為了弄清災情的實際程度,便約同張署和李方叔二人,下到京城附近的農村去親自察看,只見沿途到處是逃荒要飯的饑民和餓死路邊的尸體,人們衣不遮體,不僅賣兒賣女,拆房賣地,而且竟以人尸充饑,更加痛心疾首,當晚回到署衙,便寫下這篇為民請命的奏章。
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作品簡介
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》是唐代文學家韓愈于貞元十九年(803年)上書皇上期望減免百姓賦稅的狀。文章開篇描寫嚴重的災情,接著將皇帝的仁德與百姓的苦難交織在一起敘寫,構成強烈的對比。作者認為造成這一嚴重情況的原因,是地方官吏橫征暴斂的結果,最后請求皇帝特敕京兆府停征今年京畿地區的稅收。文章記述清晰,形象生動,直言不諱,感情強烈;多用當時口語,明白曉暢。此外,敘述具體,運用比喻,形象生動。